用户反馈

请留下您的宝贵意见,我们将为您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问题或建议

请描述您的问题

联系方式(留下联系方式将更快获得反馈哦)

请留下您的联系方式

  • 账号密码登录
  • 手机动态登录
图形校验码
  • 企业登录
  • 开放单位登录
  • 个人注册
  • 企业注册
图形校验码

图形校验码
  • 重置密码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
  • 机构首页
  • 持有仪器 100
  • 平台设施 0
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成立于1957年,隶属于,是全国综合性畜牧科学研究机构,是国家昌平综合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畜牧分中心和动物营养学国家重点开放实验室的依托单位。以畜禽和牧草为主要研究对象,以资源研究和品种培育为基础,以生物技术为手段,以营养与饲养技术研究为保障,以生产优质安全畜禽产品为目标,开展动物遗传资源与育种、动物生物技术与繁殖、动物营养与饲料、草业科学和动物医学五大学科的应用基础、应用和开发研究,着重解决国家全局性、关键性、方向性、基础性的重大科技问题。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到2011年,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研究员29人,副研究员38人,博士生导师25人,农业部有突出贡献的专家9名,国家级“百千万人才”6名,中国农科院特聘一级和二级学科杰出人才14人。畜牧学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和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动物营养、饲料科学3个博士生培养点。拥有动物营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研与检测平台。1996年被农业评为全国农业科研机构科研开发综合实力“百强研究所”和“基础研究十强所”,2006年被中国畜牧兽医学会评为“感动中国畜牧兽医科技创新领军院所”,2007年在全国农业科研机构综合科研能力评估中获行业排名第一。研究所先后共取得科技成果160余项,获得国家级奖励20余项,取得了一系列国家发明专利、动植物新品种及新产品,发表学术论文1800余篇,出版著作近300部。该研究由畜牧所组织全国28个单位协作完成,证实了中国是缺硒较严重的国家,并绘成中国饲料牧草中含硒量分布图,表明了中国硒的分布规律,明确了中国过去畜禽发病地区饲料牧草缺硒的程度,使过去未认识的缺硒的地区得到重视。通过各种补硒途径进行推广应用试验,获得很好社会经济。本成果于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家畜家禽品种资源调查及《中国畜禽品种志》的编写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家畜家禽品种资源调查,组织编写《中国家畜家禽品种志》 。全书列入了地方品种、培育品种和已在中国经长期风土驯化的引入品种共260个,附品种彩色照片464张。这项工作为国家制订畜禽品种区划、保存和利用畜禽资源培育高产优质的新品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该成果198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该项目通过研究、收集和整理完成了包括猪、鸡、奶牛、肉牛和羊的饲料成分及营养价值表,畜禽饲料氨基酸含量、微量元素含量、维生素含量、钙、磷及植酸磷含量,并给出了猪、鸡和牛对各类饲料消化率或代谢率的参考值。该成果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该项目通过进行饲养试验、代谢试验、比较屠宰试验和生理生化试验,制订了中国第一个正式的《鸡的饲养标准》,并于1986年发布成为国家专业标准,并结合中国国情对鸡的饲料配方技术进行了研究。该成果198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该项目研究了饲料可消化氨基酸测定方法,建立了以可消化氨基酸为基础的中国猪鸡常用饲料营养价值表,为以可消化氨基酸为指标,科学利用低品质蛋白质饲料资源配制猪鸡日粮奠定了基础。并应用现代动物营养学和生理生化方法较系统研究并提出了猪鸡营养需要量。该成果199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该项目根据生物学、生态学原理,采用系统研究方法和多学科协作,在亚热带高山、中山、低山丘陵及云贵高原等生态条件下,进行了草地畜牧业生态系统的综合性试验,建立了包括优良牧草混播组合选择、人工草地建植,以及高温多雨条件下草食家畜繁殖和饲养管理的综合配套技术。该成果于1992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该项目利用中国优良猪种繁殖力高、肉质好的资源优势和引进猪种生长快、瘦肉率高的特点,通过育成杂交,选育出9个繁殖力、肉质、窝产瘦肉量达国际领先水平的瘦肉猪专门化品系。该成果199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成果是针对我国蛋白质饲料资源严重匮乏的状况,在国际上首次用人工瘤胃技术获得了高纯度的瘤胃微生物脲酶,建立了脲酶抑制剂合成的创新工艺,研究解决肉牛、奶牛、羊和鹿等反刍动物对尿素利用效率低的难题。该成果199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成果采用真可利用氨基酸测定技术、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和示踪技术和雏鸡卵黄囊动态营养研究技术,全面、系统地研究了肉仔鸡生命早期阶段(卵黄囊阶段)各种营养素的需要量和转移利用规律,为修订中国肉仔鸡饲养标准提供了科学依据。该成果于199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猪、鸡饲料中有效磷的评定及营养性缺磷症的研究木本蛋白质饲料资源银合欢毒性及脱毒利用技术中国饲料数据库和三新饲料配方系统集约化饲养畜禽应激反应及抗应激添加剂研究与应用早熟豌豆系列新品种---中豌1号、2号、3号、4号、5号和6号牧草饲料作物品种资源引种、鉴定、保存和利用紫花苜蓿耐盐新品种中苜一号中国黄牛品种聚类黄羽肉鸡新品系选育与配套研究北京鸭Z1系选育西门塔尔牛选育方法和高产西门塔尔牛在我国的培育及利用应用Y-DNA特异片段的PCR技术鉴定牛和绵羊胚胎性别和应用绵羊冷冻胚胎移植成功绵羊、猪和鸡精液冷冻保存技术乳过氧化物酶体系(LPS)牛奶保鲜剂的研究和应用实验用五指山小型猪种质特性与开发利用研究优化多产肉羊杂交组合及肥育高效饲养技术黄牛和猪染色体多胎性及其遗传规律的研究研究所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派出访问学者,进行合作研究,同时也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举办多次国际会议、先后承担35个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先后与、澳大利亚、、韩国、欧盟、和国际原子能组织等建立了合作关系。研究所积极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围绕畜牧产业所涉及的优良品种、生物技术、饲草饲料开发利用以及畜产品深加工等诸多方面提供技术服务和支持。推广京星黄羽肉鸡、石歧黄鸡、瘦肉型北京鸭、大白、长白猪新品系、皮埃蒙特牛、萨福克羊、无角多赛特羊、中豌系列豌豆、“中苜一号”苜蓿、冷地型草坪草等畜禽牧草品种和饲料配方软件等。袁学志,男,省南部县人,1957年11月生,中共党员, 研究员。 1974年7月在生产队务农, 1976年12月在吉林、黑龙江、内蒙当兵,1984年7月西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毕业。1984年7月至1998年6月在农(牧渔)业部教育(宣教)司工作,任主任科员、副处长、处长,兼任全国农科教结合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其间:1984年10月至1986年1月在河北涿县中国农大农场青年干部基层锻炼,任副组长、组长;1996年3月至1997年12月在湖南省衡阳县挂职锻炼,任县委副书记并兼该县西渡镇党委第一书记。1998年7月至2000年1月任中央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副院长,主持日常工作。2000年2月至2002年11月,中国农业大学副校级。2002年12月至2007年8月,任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管理局副局长(副司级)、支部副书记。2007年8月起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北京分中心)党委书记、副所长(副主任)。长期从事农业教育与科技管理工作,截止到2011年,先后参加了17个课题研究,其中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八五”、“九五”规划国家级重点研究课题2个;中组部、农业部、原国家科委、人事部、教育部、广东省、院、湖南省农科院等课题12个;FAO课题3个。曾任2部著作和1本杂志的主编,3部著作的副主编,参加5部著作的编写,6部著作的编委与审稿。在公开刊物上发表文章60多篇。中国农业科技管理研究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中国农业技术推广协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农业部工程建设项目项目评估专家、第二届全国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评审委员会委员。文杰,男,1963年7月生,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专业博士,爱尔兰Cork大学博士后,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农业科学院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农业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农业部神农计划人才,《畜牧兽医学报》主编。研究领域包括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家禽育种与生产等。截止到2011年,参加国家攻关专题“饲料添加剂预混料配方的研究”,2篇研究论文分获“第二届全国畜牧兽医青年科技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评选一等奖和“首届全国青年畜牧科技人员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奖。主持的“八·五”国家科技攻关专题“0~2周龄雏鸡饲料配制技术及营养参数研究”,199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人)。“九五”期间,主持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黄羽矮脚肉鸡新品系选育”,完成了“鸡的饲养标准”(修订)、和“黄羽肉鸡质量分级”等工作。主持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课题“黄羽肉鸡育种和养殖关键技术研究”和国家“十·五”“863”课题“中国特色优质肉鸡新品系选育与开发”等课题。王加启,男,1967年6月生,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副所长,反刍动物营养研究室主任。农业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人事部百千万工程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待遇。截止到2011年,主持完成国家项目30余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际科学基金(IFS)项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项目、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和“十五”“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奶牛现代集约饲养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 等重大科研课题。担任“九五”和“十五”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畜禽规模化养殖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示范”首席专家。“十一五”期间承担主要课题有“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奶牛高效饲养关键技术研究及开发”,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牛奶安全优质生产与加工质量评价关键技术研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优质共轭亚油酸牛奶生产技术产业化示范”,农业部农业投入品监管项目“液态奶中复原乳监测”,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监测项目“防范疯牛病饲料例行监测”。畜牧学专家。男,1925年3月出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45年毕业日本北海道帝国大学农类预科,1948年毕业于日本京都大学农学部,获农学士学位。1948-1952年在该大学研究生院畜产学科攻读研究生,1952年回国。前后任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畜牧系一级技术员、饲料组组长,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副研、研究员。1980-2001先后兼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常务理事、动物营养学分会秘书长常务副会长、会长、名誉会长;现兼任中国农学会计算机农业应用分会顾问、中国自动化学会农业专家系统专业委员会顾问、中国饲料工业协会副会长等职。历任第七届、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农业部第一、二、三、五、六、七届畜牧组专家顾问及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第一届饲料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农业轻纺环保学部院士。翌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委员。截止到2011年,主持多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参与或主持国家畜牧、饲料科技规划的制定和论证,是动物营养学会的创立者之一。4项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奖,15项获得省级科学进步奖,出版专著28部,发表论文260余篇。他本人先后十多次获得北京市人民政府、中国饲料工业协会、中国农学会等表彰和奖励。1998年获中华农业科教基金杰出贡献奖。2001年主编完成的《中国饲料学》 ,获国家新闻出版署第十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成立于1979年,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我国第一批博士学位与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之一。作为全国规模最大、学科最全、研究实力最强的国家级农业科研机构,以其实验设备精良、国家级重点研究课题多、基础设施完善、课题经费充足、高水平的导师队伍及广泛的国际合作等优势,为研究生培养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力量和良好的学术氛围。1999年,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研究院“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先进集体”称号;在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评选中,我院连续三年榜上有名;在广东省管理科学院《2002中国研究生院评价》中,研究院以农学第一名跻身12所“中国一流研究生院”。研究院研究生教育有鲜明特色,依托于39个研究所(中心),22个国家和部门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农作物改良中心;3个国家级、24个部级质量监督检验检测中心;1个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1个国家农业图书馆(藏书世界排名第三),拥有全国最多的农业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和先进的信息处理设备及网络系统。截止到2010年,研究院在校研究生1000多人。有两院院士11人,研究员344人,副研究员1181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48人,硕士生导师1000余人。硕士学位授权专业37个,博士学位授权专业26个,涉及农学、工学、理学和管理学4个门类,16个一级学科。研究院已与世界上60多个国家的农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等地区(组织)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包括共同培养博士研究生。围绕院党组提出的“三个中心、一个基地”的战略部署要求,要对全院的教学资源、科技资源和智力智源重新进行整合,优化配置,将所有的教育资源统一起来,建立研究生教学和科研平台,实现研究院研究生教育的跨越式发展:2005年,博士授权专业要达到30个,研究生培养规模要实现在校生1500-2000人,到2010年在校研究生总数达到3000-4000人,努力把研究院建设成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培养和造就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的基地。
机构信息
机构性质:科研院所
所在功能区:未来科学城-生命谷
机构邮箱:暂无
机构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西路2号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
咨询留言
查看机构联系方式

咨询留言

有问题或需要帮助?请填写下方表单,我们的团队将尽快与您联系。

咨询内容

请详细描述您咨询的内容

联系方式

请留下您的联系方式

*多个文件请上传zip压缩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