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反馈

请留下您的宝贵意见,我们将为您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问题或建议

请描述您的问题

联系方式(留下联系方式将更快获得反馈哦)

  • 账号密码登录
  • 手机动态登录
图形校验码
  • 企业登录
  • 开放单位登录
  • 个人注册
  • 企业注册
图形校验码

图形校验码
  • 重置密码
机构性质:
科研院所
高等院校
央国企
医疗机构
科技载体
其他
更多
所在功能区:
未来科学城-生命谷
未来科学城-能源谷
未来科学城-高教园
中关村科技园区昌平园
其他
筛选结果:
(41)
重置
综合排序
访问量
乐普(北京)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
仪器数量:7 浏览量:1144
机构属性:其他
机构地址:北京市北京市昌平区中关村科技园区昌平园
简介:(北京)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9年,是由和美国WP公司共同出资组建。公司主要从事介入医疗器械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是国内高端医疗器械领域能够与国外产品形成强有力竞争的为数较少的企业之一。自成立以来,公司相继完成了支架、导管等多项介入医疗核心产品的研制开发和工作,在业内第一个获得国家药监局颁发的“冠状动脉支架输送系统”产品注册证(III类)、第一个研发并试制成功抗感染“药物”。创立于1999年简称“乐普医疗”,乐普(北京)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创立于1999年,总部位于昌平园,于2009年在深交所上市(股票代码300003)。主营业务覆盖和医疗服务四大领域, 经过多年的发展,公司心血管产业领域构建的医疗健康全产业链平台已具雏形。在医疗器械方面,公司是医疗器械领域能够与国外产品形成竞争的少数企业之一,是心血管病植介入诊疗器械与设备的高端医疗产品产业集团。在目前拥有的23家子公司中,上海形记生产的心脏封堵器,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思达医用是机械心脏瓣膜生产企业;秦明医学是心脏起搏器生产企业;乐普装备的大型血管造影机国内市场;乐普科技研发的心血管疾病快速体外诊断试剂,也已经成为该领域的前沿产品。 在医药方面,公司产品覆盖了抗血栓、降血糖、抗血脂、抗心衰等心血管药物的多个门类,在药品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均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在移动医疗领域,围绕“医院+医生+医药”,公司布局了诊疗服务终端、可穿戴设备、医药电商等企业(金卫捷、医康世纪、护生堂等),以及自主研发的基于PCI术后病人康复管理系统的APP“同心管家”和心衰病患人群健康管理系统APP“心衰管理”,抢占了心血管术后及慢病管理领域流量入口与销售渠道的市场先机,同时通过连锁药店、天猫药店、电商总店、网络医院等医药电商模式,结合现有业务,实现O2O、B2C、C2B等全方位的商业模式,逐步发展成为国内心血管领域移动医疗的龙头企业。在医疗服务领域,公司依托自身技术优势,主要覆盖了第三方检测医学检验、无创产前基因筛查测试、远程心电监控系统、术后病人管理服务、网络医院和基层合作诊所等业务领域。公司自创立以来,通过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工作,不断推动心血管医疗事业的快速发展。公司先后承担了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国家科技部863计划发展项目、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等国家重大课题,组建了“国家心脏病植介入诊疗器械及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该中心动员和应用全国产学研力量,建设国家心脏病植介入诊疗器械及设备技术创新、产业化和人才聚集的国家级平台,攻克一系列行业发展的技术和工艺,推动心脏病植介入医疗事业的快速发展1999年,公司创立1999年,经北京市科委认定,获得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证书2000年,生产出国内第一支支架系统,率先获得颁发的中国国产首个LPCSRX冠状动脉支架输送系统产品注册证2001年,LPCSRX冠状动脉支架输送系统获得国家重点新产品证书2002年,《冠状动脉支架输送系统》被认定为北京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 2002年,公司启动开发工作2003年,增资扩股2004年,公司介入医疗核心产品项目列入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2005年, “血管内药物()洗脱支架系统”成功获得产品注册证并上市销售。2006年,“血管内药物(雷帕霉素)洗脱支架系统”获得北京市高新成果转化项目,并被认定为国家重点新产品。2007年,引进战略投资伙伴美国华平投资集团Brook投资有限公司。2007年,成为国内第一家通过国家药监局《植入类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试点检查审核的血管支架生产企业。2008年,乐普公司改制,正式更名为“乐普(北京)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股票代码300003。2010年,迈上新征程.....浙江新东港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新东港)成立于2001年,位于国家级浙东南化学原料药出口基地——台州市椒江园区。公司按照强强联合的发展战略,2012年,引入新股东世界五百强浙江物产集团,2014年引入控股股东乐普医疗,成为乐普医疗旗下子公司。新东港主要从事抗感染类、心血管类以及神经系统类等系列药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主导产品有诺氟沙星、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美罗培南等原料药、中间体及制剂。公司多个品种通过了GMP、FDA、MHRA、COS、KFDA等认证,在国际上占有地位。海南明盛达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明盛达药业)是一家服务于医疗机构和终端患者,以心血管专业药品和器械代理及批发的医药服务企业,在心血管、呼吸和镇痛等药品品种布局和渠道覆盖方面具有竞争优势。乐普医疗是明盛达药业的控股股东,持有其68.65%的股份。明盛达药业经营范围:中成药、化学原料药、化学药制剂、抗生素、生化药品的销售,医药技术转让。6846植入材料和人工器官(III、II类)、6830医用X射线设备(III、II类)、6823医用超声仪器及有关设备(III、II类)、6821医用电子仪器设备(III、II类)、医疗器械技术咨询、技术转让、技术服务、技术培训、医疗器械租赁。美国eV3公司、Acrostak公司、Lightlab公司、Terason公司获举办的“2014年度最受尊重的”荣誉在2014年度中国上市公司评选中,获“2014年度中国上市公司十佳”与“中国创业板上市公司价值二十强”两项殊荣。北京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式发展工程(G20工程)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首批十百千工程重点培育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证书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2014年度北京市诚信创建企业中关村科技园区20周年突出贡献奖北京市和谐劳动关系单位爱心、希望贫困家庭病残儿童救助项目-特别贡献企业奖2007年7月,乐普医疗率先向 “爱心护理基金”捐赠价值600万元的,用于100位60至75岁对有有困难的2008年5月,乐普医疗通过北京市红十字会向四川汶川地震的受灾群众捐赠人民币30万元,并及时组织拨付了100套重症监护用中心静脉导管产品2009年4月公司启动先心封堵器捐赠活动,用于救助全国范围内贫困家庭的儿童2008年6月公司通过成都市卫生局向彭州市市属卫生院捐赠20万元现金,用于四川地震灾区救灾2010年3月31日,乐普医疗为儿助会捐款100万元,促进先心公益事业的发展2010年4月21日,乐普医疗通过昌平区红字会向玉树受灾群众捐赠人民币10万元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五研究所(洛阳船舶材料研究所)蒲忠杰WPMEDICALTECHNOLOGIES,INC申万菱信(上海)资产-工商银行-申万菱信共赢2号资产管理计划中船重工科技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本公司,男,1963年出生,国籍,拥有,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历任北京钢铁研究总院高级工程师,美国佛罗里达国际大学研究助理,美国WP医疗科技公司技术副总经理。现任北京天地和协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北京乐普医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执行董事、上海形状记忆合金材料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北京瑞祥泰康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乐普(北京)医疗装备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北京思达医用装置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陕西秦明医学仪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北京华科创智健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乐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昌平区政协委员,国家心脏病植介入诊疗器械及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关村昌平大健康联盟理事长,中国生物材料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理事,中国生物工程学会介入工程分会副主任委员。本公司副董事长,男,1962年出生,中国国籍,无境外永久居留权,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研究员。历任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五研究所副主任、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党委书记兼副所长。现任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五研究所所长、洛阳双瑞特种装备有限公司董事长、洛阳双瑞精铸钛业有限公司董事、洛阳双瑞金属复合材料有限公司董事、洛阳双瑞万基钛业有限公司董事、洛阳双瑞风电叶片有限公司董事、青岛双瑞海洋工程环境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厦门双瑞船舶涂料有限公司董事、厦门双瑞高磁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洛阳双瑞特种合金材料有限公司董事、厦门翔瑞科技投资有限公司执行董事;获国务院特殊津贴,河南省劳动模范,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优秀中青年专家,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本公司董事,男,1955年出生,中国国籍,无境外永久居留权,本科学历,工学学士学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历任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副处长、处长,深圳远舟科技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兼总经理(副局长级)、副董事长,中船重工科技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兼总经理、副总经理,乐普(北京)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兼董事会秘书。现任中船重工科技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重庆华渝电气仪表有限公司董事。本公司副总经理,男,1972年出生,中国国籍,无境外永久居留权,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曾任职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五研究所一室。现任浙江新东港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北京海合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陕西秦明医学仪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乐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北京雅联百得科贸有限公司董事、北京乐普医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监事、上海形状记忆合金材料有限公司监事、北京思达医用装置有限公司监事;中国共产党北京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代表。本公司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女,1968年出生,中国国籍,无境外永久居留权,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曾任中国船舶重工集团第七二五研究所非金属材料研究室副主任,科技处处长、副总工程师。现任浙江新东港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北京海合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北京雅联百得科贸有限公司董事、乐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本公司,女,1973年出生,国籍,无境外学历,。曾任中天会计师事务所北京分所审计部高级经理。现任乐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监事会主席、雅联百得科贸有限公司监事会主席、浙江新东港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监事会主席、陕西秦明医学仪器股份有限公司监事、乐普(北京)医疗装备有限公司监事、北京瑞祥泰康科技有限公司监事、北京乐健医疗投资有限公司监事、北京金卫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监事、北京海合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监事留美归国创业学者和共同投资创立、经北京市外经委批准、北京科委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专业从事麻醉、护理产品的研发和生产。主要产品包括、鞘管、及血气采样盒等。成立于1994年5月,是专门从事于心血管缺损、畸形封堵器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拥有一支长期致力于材料工艺研究的专业技术队伍。公司研制和开发的封堵器、封堵器介入输送装置和等产品都已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多次荣获国家级及市级奖项。上海形状记忆合金材料有限公司成立于1994年,是从事心血管缺损、畸形封堵器产品研发、生产及营销的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产品为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房间隔缺损封堵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圈套器和封堵器介入输送装置。2005年至今,公司陆续通过了IS09001、ISO13485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GMP 质量体系认证,并连续被评为上海市高新科技企业。2012年,公司产品通过欧盟 CE 认证,现已行销全球20多个国家,向国际市场迅速拓展。2008年,上海形状公司成为国内心脏介入医疗器械企业乐普(北京)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北京乐普医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乐普科技)为乐普医疗全资子公司,从事体外诊断试剂产品研发、生产及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拥有诊断试剂领域的专业研发团队,已建立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平台、荧光微球免疫层析定量技术平台、化学发光技术平台、血栓弹力图检测技术平台、基因分子诊断技术平台等产品开发平台;已获得10余项国家专利和20余项产品注册证。 公司拥有符合GMP要求的万级洁净生产车间,并已通过EN ISO 9001:2008/ EN ISO 13485:2003+AC:2009质量体系认证;多项产品获得欧盟CE认证。公司产品已行销全国各个省市,覆盖了两千多家医院;并且远销欧洲、南美、东南亚等地区北京瑞祥泰康科技有限公司(瑞祥泰康)是乐普医疗全资子公司,独家代理乐普医疗另一全资子公司乐普装备产品,并代理部分其他品牌的医疗设备及耗材的配套销售。主要销售的产品有医疗器械III类、Ⅱ类:体外循环及血液处理设备、医用高分子材料及制品、医用电子仪器设备,III类:手术室、急救室、诊疗室设备及器具、医用超声仪器及有关设备,医用高频仪器设备,医用X射线设备,介入器材,植入材料和人工器官,注射穿刺器械,II类:医用X射线附属设备及部件。医疗器械的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货物进出口、代理进出口、技术进出口北京天地和协科技有限公司(天地和协)成立于1999年,是由国家直属高科技研究所、留美归国创业学者和基金管理公司共同投资创立、经北京市外经委批准、北京科委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目前拥有10920多的平米的生产场地,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与一体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新型现代化医疗器械企业。产品涵盖介入、麻醉、护理三个大类。成立十余年来公司的科研成果多次被列为高科技火炬计划项目,在全国已有数百家医院正在通过天地和协公司的产品和专著成果从事着保障人类健康的活动。天地和协公司主要从事血管内导管、导丝和管鞘、注射穿刺器械、输液输血器械及管路、有创医用传感器、输液辅助装置、支架和呼吸麻醉或通气用气管插管等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乐普(北京)医疗装备有限公司(乐普装备)是乐普医疗全资子公司。是一家医疗器械产品研发、生产、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集医用血管造影X射线机研发生产、导管室配套建设、介入耗材供应、医疗技术服务为一身的介入中心解决方案供应商,提供从导管室选址到运营的一站式服务。乐普装备位于中关村科技园区顺义园,长期致力于心血管疾病诊断和治疗医疗设备的研究开发。公司建有X射线防护屏蔽室,用于产品的研发生产,并已通过ISO 9001:2008/ ISO 13485:2003质量体系认证。目前,公司生产的医用血管造影X射线机已经成功走进了全国15个省,覆盖了100余家医院导管室,并长期享受由乐普提供的医疗服务
华北电力大学
仪器数量:75 浏览量:2262
机构属性:高等院校
机构地址:北京市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北农路2号华北电力大学,能动学院
简介:华北电力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大学。2017年,学校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重点建设能源电力科学与工程学科群,全面开启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新征程。2022年,学校顺利通过首轮“双一流”建设评估并进入第二轮建设高校名单,电气工程学科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 学校1958年创建于北京,原名北京电力学院。学校长期隶属于国家电力部门管理。2003年,学校划转教育部管理,现由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中国南方电网有限公司、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广东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等12家特大型电力企业和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组成的理事会与教育部共建。学校校部设在北京,分设保定校区,两地实行一体化管理。学校现有教职工近3100人,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4万余人,研究生1.2万余人。学校占地1600余亩,建筑面积100余万平方米。 建校六十多年来,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能源电力事业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学校坚持以“四个面向”为指针,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攻克了能源电力行业大批关键技术难题,为推动能源电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了重要贡献。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秉承“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爱校敬业、追求卓越”的华电精神,贯彻“学科立校、人才强校、科研兴校、特色发展”的办学方针,紧抓机遇、乘势而上,各项事业实现跨越式快速发展,日益以崭新姿态朝着特色鲜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办学目标稳步前进。 学校设有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控制与计算机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新能源学院、核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水利与水电工程学院、数理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外国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能源互联网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等,现有67个本科专业。拥有“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热能工程”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清洁能源学”北京市高精尖学科和25个省部级重点学科;电气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两个学科在第四、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均分列A档和A-档;“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环境/生态学”“材料科学”“化学”和“社会科学”6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行列,其中“工程学”学科进入全球前60强和前1‰行列;拥有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7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2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3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和1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形成了培养本科、硕士、博士的完整教育体系。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积极推进人事制度改革,不断完善人才“引育用服”全链条制度体系,逐步打造一支积极进取、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2090人,其中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449人,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823人。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其他各类高层次人才百余名,有多支高水平研究团队。 学校把人才培养作为中心工作,形成了“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求创新”的人才培养特色,入选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成为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获批教育部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发起成立“电力行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校企联盟”,是中国电力教育协会学生竞赛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依托单位。学校现有21个国家级一流专业,1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18门国家级一流课程,3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名国家级教学名师,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学校聚力打造战略科研力量,积极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在新能源、特高压、智能电网、清洁煤电、核电等重要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现建有4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1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7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以及44个省部级科技平台及研究基地。“十五”以来,累计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973”、“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纵向课题4300余项,获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奖励430余项。 学校坚定不移走校企合作兴校强校之路,依托大学理事会平台,与国内外100余家大型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共建能源互联网学院、智慧能源联合研究院、海上风电与智慧能源联合实验室、高效清洁智能发电联合研究院、智慧电站技术创新中心等一批重点校企合作平台,共同承担重大研发项目,加快科技成果开发与产业化;学校多方位构建政产学研合作平台,与20余家地方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深化多领域交流与合作,为促进区域科技创新、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学校积极推进校际合作,作为主要发起单位参与组建北京高科大学联盟,推动高校之间优势资源共享互补,促进校际协同创新。 学校全力推进国际化办学进程,搭建世界一流大学合作伙伴网络和“一带一路”沿线大学合作伙伴网络,全面开展学生国际交流、院系科研合作等项目,设立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不断提高来华留学规模和质量。学校积极践行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主动承担国家外交任务,承办多个国家级援外培训项目;与俄罗斯莫斯科动力学院等15所海外高校共同签署“一带一路”能源学院合作伙伴计划;担任上海合作组织大学能源学方向中方牵头院校,建立上海合作组织大学能源智库。学校积极传播中华文化,在美国设立的西肯塔基孔子学院是北美规模最大的孔子学院。 学校积极践行“双碳”时代使命,在国内高校率先发布碳达峰碳中和行动计划,并作为创始成员加入碳中和世界大学联盟。面向未来,学校将围绕碳中和领域和能源电力行业产业链,实施学科专业拓新、人才培养提质、科技创新登攀、开放合作升级、高端师资汇聚、零碳校园建设等六大行动,构建从基础研究到工程转化的完整创新链,形成双碳引领、学科交叉、特色鲜明、结构完整的世界一流能源电力学科体系,加快培养能源电力领域未来战略人才和工程领军人才,为我国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早日实现“双碳”战略目标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沙河校区)
仪器数量:22 浏览量:1558
机构属性:高等院校
机构地址:北京市北京市昌平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沙河校区)
简介: 柏彦故地,巍巍学府。春秋代序,峥嵘航路。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抗美援朝战场上,敌我空军力量悬殊。战争的迫切需求推动了新中国航空工业从修理向制造过渡,国家“急需办一所航空大学”。1951年,国家决定将北洋大学、厦门大学、西北工学院航空系并入清华大学航空工程学系,成立清华大学航空工程学院;将云南大学航空工程系并入四川大学航空系;将西南工业专科学校航空专修科并入华北大学工学院航空工程系。1952年,根据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的要求,设立北京航空学院,由北京工业学院航空系(1951年11月18日,华北大学工学院更名为北京工业学院)、清华大学航空工程学院、四川大学航空系合并成立。1952年10月25日,北京航空学院成立大会在北京工业学院礼堂(原中法大学旧址)举行。1988年,北京航空学院更名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简称北航)。 作为新中国第一所航空航天高等学府,北航萌发于民族觉醒之时,诞生于国家奋发之际,成长于民族复兴之中。从航空救国到航空报国、航天报国,再到服务航空强国、航天强国建设,学校始终传承红色基因,把服务国家作为最高追求,矢志不渝培养一流人才,打造国之重器,始终奋进在中国高等教育第一方阵前列。98位两院院士和25万余名优秀建设者从这里走出,践行“德才兼备,知行合一”的校训,弘扬“艰苦朴素、勤奋好学、全面发展、勇于创新”的校风,研制发射(试飞)成功的多种型号飞行器填补了国内多项空白,谱写出了一篇篇培育栋梁、为国铸剑、追求卓越的绚丽华章。 北航现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北京市拥有学院路校区、沙河校区,2023年建成启用北航杭州国际校园。学院路校区、沙河校区、杭州国际校园总占地约4000亩。建校以来,北航一直是国家重点建设的高校,是全国第一批16所重点高校之一,也是80年代恢复学位制度后全国第一批设立研究生院的22所高校之一,1995年进入“211工程”,2001年进入“985工程”,2017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学校第十六次党员代表大会提出了建设扎根中国大地的世界一流大学的远景目标。
北京农学院
仪器数量:87 浏览量:1043
机构属性:高等院校
机构地址:北京市北京市昌平区北京农学院,昌平区回龙观镇北农路7号,中兽医实验室
简介: (Beijing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是一所特色鲜明、多科融合的北京市属都市型高等农业院校,始建于1956年,几经变迁、数易校名,1965年正式升格为大学,1978年经批准定名为北京农学院,国家首批改革试点高校。根据2014年7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占地面积12159亩(校本部1136亩,科技园区1023亩,林场10000亩),是北京市“花园式”单位。学校有研究生、本科生、高职生、留学生等各类在校生8000余人,已形成以本科教育为主、加快发展研究生教育和留学生教育、兼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多类型、多层次的都市型高等农业教育体系。北京农学院历史可追溯到始建于1956年的河北省通县农业学校;1958年更名为1961年迁入现址;1965年升格为北京农业劳动大学,“文革”期间停办;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在现址建立北京农学院;1998年通过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2004年通过国家教育部,取得“良好”成绩。2017年起取消专科招生。2011至2014年,学校承担了“973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大专项、农业行业产业技术体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一批高水平国家级项目。在都市型现代农业理论研究、作物品种研究、肉牛转基因体细胞克隆技术、中兽药和生物农药等方面在国内行业处于领先水平。学校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技术发明奖2项。2008—2012年,学校共主持或参加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302项,其他各类科研项目1100余项。科研经费总额达到2.4147亿元,年均科研经费4829.48万元。学校共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励31项;获得专利授权90项,新品种、新药证31个,软件著作权13个,学术论文2978篇,其中被“三大检索”收录及被SSCI收录论文328篇,CSCD、CSSCI收录论文659篇。根据2014年7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农业部都市农业(北方)重点实验室、农业部现代农业技术培训中心、兽医学(中医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农业应用新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农产品有害微生物及农残安全检测与控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农业生物制品与种业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北京市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食品质量与安全北京实验室(联合申报)、北京市中兽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申报)、蛋品安全生产与加工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联合申报)、生态环保型海藻活性物质应用技术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联合申报)、北京新农村建设研究基地、北京都市农业研究院、首都农产品安全产业技术研究院、北京市大学科技园等15个省部级科研机构和成果转化基地。《》是北京农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农业学术期刊(季刊,公开发行)。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并被国内其他多家数据库和文摘杂志收录。本刊主要刊登生物学、作物学、植物保护、园艺学、农业资源利用、畜牧兽医、园林科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等农业相关专业的学术论文、文献综述和研究简报等。截止到2011年底,馆藏书刊61.2万册。拥有中文数据库22个,涵盖了1万余种中文期刊全文及专题文献;外文数据库7个,涵盖了6000余种外文期刊全文及专题文献;电子图书21万种。经过历年的藏书建设,图书馆已形成具有鲜明农业、生物专业特色,涵盖工、经、管、法、文、理专业的综合性藏书体系。根据2014年7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动物科学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园林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文法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基础教学部、体育教学部、外语教学部、城乡发展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学院等15个教学单位。农村区域发展(规划方向)、会展经济与管理(策划与设计方向)、园林工程技术(园林工程技术设计与管理方向)、兽医、农业经济管理、商务英语(对外贸易方向)、物流管理、会展策划与管理、旅游管理、观光农业根据2014年7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教职员工770余人,其中有教师424人,教授90人,副教授202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占79.0%。教师中受聘为“外籍院士”1人,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管理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北京市高层次人才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4人,北京市教学名师6人,北京市创新人才7人,北京市级中青年骨干教师65人,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3个,兼职博士生导师12人。农林经济管理教学团队、园林植物教学团队、园艺品牌专业骨干课程教学团队、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教学团队(继续教育优秀教学团队)。根据2014年7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覆盖了2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有2个类别涉及12个领域的专业学位硕士授予点。果树学、临床兽医学、农业经济管理、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1食品科学与工程2011年3月工学2作物学2011年3月农学3园艺学2011年3月农学4兽医学2011年3月农学5林学2011年3月农学6农林经济管理2011年3月管理学7风景园林学2011年8月工学根据2014年学校官网显示,学校的园艺专业为国家级本科专 业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园艺、动物医学、农林经济管理3个专业为国家级特色建设专业,农学、动物医学、园林、食品科学与工程、农林经济管理、园艺等6个专业为北京市级特色建设专业。有1个国家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4个北京市校外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学校主持完成省部级及以上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5项,8门课程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有机化学、农事学、普通植物病理学、园林生态、普通昆虫学、园艺植物育种学、家畜环境卫生学、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学。北京农学院植物生产实验教学中心北京农学院植物生产实验教学中心 、北京农学院动物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北京农学院食品安全与食品加工实验教学中心。北农-首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年度级别名称2008北京市级昌平区农业服务中心2009北京百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0北京红叶葡萄酒有限公司2012北京首都农业集团有限公司2011年至2014年,该校学生在中国青年创新大赛、“挑战杯”首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北京市大学生学科竞赛、全国跆拳道锦标赛等一系列科技、文艺、体育竞赛中获得北京市级(省部级)以上奖励300余项,其中一等奖50余项,并首次获得了全国冠军;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6%以上,研究生就业率保持在96%,学校被授予“北京地区高校示范性就业中心”称号。根据2014年7月学校官网,学校与美国、英国、俄罗斯、意大利、澳大利亚、日本等11个国家的20所大学签署合作协议或备忘录。与英国哈珀·亚当斯大学、澳大利亚埃迪斯科文大学开展了本科“3+1”合作办学项目,与日本麻布大学、波兰波兹南大学开展了研究生交流学习项目,与美国、荷兰的涉农类公司企业开展了专科生“2+1”研修项目。学校积极承办和参与第四届国际板栗学术会、动物福利国际会议、欢庆国际诺鲁孜节暨中塔友谊杏树移栽仪式、中德都市农业发展与合作研讨会等大型国际学术会议和重要活动。“艰苦奋斗”主要是指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奋发努力,昂扬斗志。“勤于实践”要多多的进行实践。“崇尚科学”尊重科学,崇拜科学。“面向基层”以基层为服务对象,为大家服务。为了更好的与国际接轨,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学校确定北京农学院英文名称为“Beijing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缩写为“BUA”。校徽仍用原设计图案,将“BAC”改为“BUA”(如右图)。党委书记:杨军校长、党委副书记: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郑一淳、姚允聪、范双喜纪委书记:根据2014年7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占地面积12159亩(校本部1136亩,科技园区1023亩,林场10000亩),是北京市“花园式”单位,先后被授予“北京市文明校园”和“首都文明单位”、“首都文明单位标兵”等荣誉称号。校园内绿树成荫,花草繁茂,环境幽雅,被授予北京市花园式单位。学校建成校园局域网,有足球场、篮球场、游泳池、和全塑胶标准田径场等较完善的体育设施。
北京万泰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仪器数量:10 浏览量:1399
机构属性:其他
机构地址:北京市北京市昌平区昌平区科学园路31号
简介:

隶属于养生堂有限公司,是从事生物诊断试剂与疫苗研发及生产的高新技术企业,以“科学为本,关注健康”为理念,以“质量求生存,科技创新求发展”为宗旨,以“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贡献”为追求,将生物技术成果转化为优质产品服务于社会大众。公司成立于1991年,经过20年的发展积累,从设立之初的小规模实验室发展到目前占地面积达3.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2万平米的现代化诊断试剂生产基地,企业员工总数超过450人,并成为亚太最大的艾滋诊断试剂生产基地、中国最大的免疫诊断试剂以及国家生物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基地。公司产品线逐渐增加,除生产艾滋病毒(HIV) ,乙肝病毒(HBV)全套,丙肝病毒(HCV) ,戊肝病毒(HEV) 、梅毒 (TP,TRUST)、轮状病毒(RV) 、T 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HTLV)、肠道病毒71型(EV71)、甲型流感病毒等酶免及金标法快速诊断试剂外,亦致力于化学发光、核酸、临床生化等检测试剂和临床检验质控品以及疫苗等百余种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随着产品线的不断丰富,销售网络亦逐渐扩大,现已成为中国最大的输血安全诊断产品供应商。销售额持续快速增长,2010年达到2.8亿元人民币,年平均复合增长率超过25%。作为国内最早从事HIV诊断试剂研制的单位之一,公司研发生产的HIV系列诊断试剂,以其灵敏度高,特异性好,质量稳定的优势,连续8年(2003-2010)全国市场占有率第一。公司凭借强大的科研实力以及丰富的市场经验,不断致力于短、中、长期的产品创新,连续推出HIV第三代、第四代、胶体金检测试剂,后续即将推出唾液、尿液等快诊产品以及HIV确证试剂,保持HIV系列产品业内领先地位。随着北京万泰的发展壮大,其业务领域不断向多元化拓展,除免疫诊断试剂外,先后成立的三家子公司,分别致力于基因工程疫苗、临床生化诊断试剂以及临床质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

(Xiamen Innovax Biotech CO., LTD. )成立于2005年3月,是福建省首家疫苗生产企业,致力于戊肝、宫颈癌等基因工程疫苗的产业化。公司依托“国家传染病诊断试剂与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国内率先研制出重组戊型肝炎疫苗、宫颈癌疫苗等数个国家一类创新药物;其中重组戊型肝炎疫苗已获得5项国际国内专利授权,并受到了国家科技部和发改委的高度重视,先后被列入国家863计划、国家重点火炬计划及国家高技术产业化专项等。该重组戊型肝炎疫苗是我国生物制药领域内具有源头创新性和高度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产品,将成为国际上继乙肝疫苗之后的又一个基因工程病毒疫苗,为戊型肝炎的防治揭开了崭新的一页,在我国生物制药产业发展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BEIJING WANTAI DRD CO., LTD.)成立于2005年,是一家通过ISO9001:2000和ISO13485:2003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体外生化诊断试剂企业。公司秉承“细节决定成败”的核心理念,立足于技术合作和自主研发并行的发展战略,不断引进国外新产品、新技术,充实和完善产品体系,并依托万泰广泛的市场资源,建立完善的服务体系。通过出色的科研队伍,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良好的资金平台,以高起点、高品质的产品和优秀的服务回馈客户。目前临床生化诊断试剂主要为液体单、双剂型,适用于各种类型的半自动和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产品分为8大类,67个品种,数百个规格,基本覆盖了目前临床生化检验的全部项目。

(Beijing Controls & Standards Biotechnology Co., Ltd.)成立于2009年,是国内首家专注于临床检验质控品和标准物质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生物技术公司。公司拥有专业的研发团队、生产体系和营销网络,多项产品通过了国家相关机构审评,获得《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颁发的国家标准物质定级证书。产品涉及肝炎病毒检测系列、性病检测系列、血筛系列、生化系列、其它免疫类等十余类产品,各类产品均有多种浓度水平,为广大临床实验室诊断能力的验证、有可靠稳定的量值溯源、及时发现和防止错误、检测质量控制以及试剂方法的准确度评价提供多方位的保障。公司十分注重科研队伍及研发平台建设。已拥有近百名不同专业技术人才及酶免、化学发光、快诊、核酸诊断、病毒分离及规模化培养、基因工程、单抗及多抗制备以及大规模纯化等技术平台。公司同时也非常重视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及学术交流。与厦门大学保持着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并同北京师范大学、沈阳药科大学等4所高校共建了教学基地,从而大大提高了公司的技术水平及科研实力。公司承担了国家863计划、九五攻关、十五攻关、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十二五及十二五重大传染病科技专项计划及教育部、省(市)重点攻关等多个科研项目,促进科研成果快速转化,并实现其产业化。2008年获国家发改委 “国家高技术产业化十年成就奖”。北京万泰拥有30余家省一级代理商,300多家二级代理商,建立了层次分明、覆盖全国的营销网络。优质的产品与成功的市场策略使北京万泰的产品在血站占有率方面连年保持第一,临床市场占有率也名列前茅。北京万泰产品销往美国、英国、德国、西班牙、印度尼西亚、伊朗、印度、巴西、南非等三十多个国家,优质的产品获得国外客户的广泛好评。引进先进技术,服务中国市场,致力于把北京万泰打造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生物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公司同WHO(世界卫生组织)、ISBT(国际输血协会)等国际组织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定期参加美国临床化学协会(AACC)年会、国际医院及医疗设备展览会(MEDICA)等大型国际学术会议及展览会。并且同美国伯乐(BIO-RAD)公司、法国Diagast公司等世界知名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以北京万泰为代表的一批国内知名生物制药企业的不懈努力下,中国的生物技术产业将迅速成长为与其国际地位相称的巨人!

爱博诺德(北京)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仪器数量:4 浏览量:1132
机构属性:其他
机构地址:北京市北京市昌平区昌平区超前路37号楼一层北区
简介:爱博诺德(北京)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是由国家“千人计划”引进的海外人才创立,并由清华启迪创投基金、美国富达(Fidelity)基金等国内外知名风投机构出资,在引进国外设备和制造工艺的基础上,研发眼科医疗产品,包括植入类眼科耗材、眼科手术器械、眼视光、眼科药品等系列产品,覆盖、眼视光等诸多领域,是代表民族品牌的现代医疗科技企业,为中国的患者和医生提供世界前沿的技术和服务。  普诺明人工晶体系列依力施人工晶体植入系统囊袋张力环  粘弹剂  贝尔一锋眼科显微器械  眼视光系列  眼科药品北京市博士后(青年英才)创新实践基地工作站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金种子工程企业  北京市专利试点企业  眼科生物材料与诊断技术北京市工程实验室  国家眼科诊断与治疗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实验室  爱博诺德公司85%的员工拥有本科以上学历,三分之一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2012年成为北京市博士后(青年英才)创新实践基地工作站,并入选北京中关村2012中关村新锐企业十强。目前共申请专利56项,其中28项已获得授权。  爱博诺德与合作,成为“国家眼科诊断与治疗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实验室之一,同时与、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温州眼视光医院、、中国科学院纳米所等院校合作,研发眼科医疗技术和产品。 爱博诺德的技术、设备、质量体系监控,获得GMP和CE认证等多方权威认证,将提供眼科产品,包括、囊袋张力环、显微器械、眼视光及眼科药品等产品系列。爱博诺德将促进和完善中国眼科现代医学体系,为患者恢复光明。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
仪器数量:100 浏览量:1471
机构属性:科研院所
机构地址:北京市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西路2号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
简介: 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成立于1957年,隶属于,是全国综合性畜牧科学研究机构,是国家昌平综合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畜牧分中心和动物营养学国家重点开放实验室的依托单位。以畜禽和牧草为主要研究对象,以资源研究和品种培育为基础,以生物技术为手段,以营养与饲养技术研究为保障,以生产优质安全畜禽产品为目标,开展动物遗传资源与育种、动物生物技术与繁殖、动物营养与饲料、草业科学和动物医学五大学科的应用基础、应用和开发研究,着重解决国家全局性、关键性、方向性、基础性的重大科技问题。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到2011年,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研究员29人,副研究员38人,博士生导师25人,农业部有突出贡献的专家9名,国家级“百千万人才”6名,中国农科院特聘一级和二级学科杰出人才14人。畜牧学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和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动物营养、饲料科学3个博士生培养点。拥有动物营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研与检测平台。1996年被农业评为全国农业科研机构科研开发综合实力“百强研究所”和“基础研究十强所”,2006年被中国畜牧兽医学会评为“感动中国畜牧兽医科技创新领军院所”,2007年在全国农业科研机构综合科研能力评估中获行业排名第一。研究所先后共取得科技成果160余项,获得国家级奖励20余项,取得了一系列国家发明专利、动植物新品种及新产品,发表学术论文1800余篇,出版著作近300部。该研究由畜牧所组织全国28个单位协作完成,证实了中国是缺硒较严重的国家,并绘成中国饲料牧草中含硒量分布图,表明了中国硒的分布规律,明确了中国过去畜禽发病地区饲料牧草缺硒的程度,使过去未认识的缺硒的地区得到重视。通过各种补硒途径进行推广应用试验,获得很好社会经济。本成果于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家畜家禽品种资源调查及《中国畜禽品种志》的编写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家畜家禽品种资源调查,组织编写《中国家畜家禽品种志》 。全书列入了地方品种、培育品种和已在中国经长期风土驯化的引入品种共260个,附品种彩色照片464张。这项工作为国家制订畜禽品种区划、保存和利用畜禽资源培育高产优质的新品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该成果198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该项目通过研究、收集和整理完成了包括猪、鸡、奶牛、肉牛和羊的饲料成分及营养价值表,畜禽饲料氨基酸含量、微量元素含量、维生素含量、钙、磷及植酸磷含量,并给出了猪、鸡和牛对各类饲料消化率或代谢率的参考值。该成果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该项目通过进行饲养试验、代谢试验、比较屠宰试验和生理生化试验,制订了中国第一个正式的《鸡的饲养标准》,并于1986年发布成为国家专业标准,并结合中国国情对鸡的饲料配方技术进行了研究。该成果198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该项目研究了饲料可消化氨基酸测定方法,建立了以可消化氨基酸为基础的中国猪鸡常用饲料营养价值表,为以可消化氨基酸为指标,科学利用低品质蛋白质饲料资源配制猪鸡日粮奠定了基础。并应用现代动物营养学和生理生化方法较系统研究并提出了猪鸡营养需要量。该成果199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该项目根据生物学、生态学原理,采用系统研究方法和多学科协作,在亚热带高山、中山、低山丘陵及云贵高原等生态条件下,进行了草地畜牧业生态系统的综合性试验,建立了包括优良牧草混播组合选择、人工草地建植,以及高温多雨条件下草食家畜繁殖和饲养管理的综合配套技术。该成果于1992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该项目利用中国优良猪种繁殖力高、肉质好的资源优势和引进猪种生长快、瘦肉率高的特点,通过育成杂交,选育出9个繁殖力、肉质、窝产瘦肉量达国际领先水平的瘦肉猪专门化品系。该成果199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成果是针对我国蛋白质饲料资源严重匮乏的状况,在国际上首次用人工瘤胃技术获得了高纯度的瘤胃微生物脲酶,建立了脲酶抑制剂合成的创新工艺,研究解决肉牛、奶牛、羊和鹿等反刍动物对尿素利用效率低的难题。该成果199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成果采用真可利用氨基酸测定技术、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和示踪技术和雏鸡卵黄囊动态营养研究技术,全面、系统地研究了肉仔鸡生命早期阶段(卵黄囊阶段)各种营养素的需要量和转移利用规律,为修订中国肉仔鸡饲养标准提供了科学依据。该成果于199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猪、鸡饲料中有效磷的评定及营养性缺磷症的研究木本蛋白质饲料资源银合欢毒性及脱毒利用技术中国饲料数据库和三新饲料配方系统集约化饲养畜禽应激反应及抗应激添加剂研究与应用早熟豌豆系列新品种---中豌1号、2号、3号、4号、5号和6号牧草饲料作物品种资源引种、鉴定、保存和利用紫花苜蓿耐盐新品种中苜一号中国黄牛品种聚类黄羽肉鸡新品系选育与配套研究北京鸭Z1系选育西门塔尔牛选育方法和高产西门塔尔牛在我国的培育及利用应用Y-DNA特异片段的PCR技术鉴定牛和绵羊胚胎性别和应用绵羊冷冻胚胎移植成功绵羊、猪和鸡精液冷冻保存技术乳过氧化物酶体系(LPS)牛奶保鲜剂的研究和应用实验用五指山小型猪种质特性与开发利用研究优化多产肉羊杂交组合及肥育高效饲养技术黄牛和猪染色体多胎性及其遗传规律的研究研究所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派出访问学者,进行合作研究,同时也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举办多次国际会议、先后承担35个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先后与、澳大利亚、、韩国、欧盟、和国际原子能组织等建立了合作关系。研究所积极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围绕畜牧产业所涉及的优良品种、生物技术、饲草饲料开发利用以及畜产品深加工等诸多方面提供技术服务和支持。推广京星黄羽肉鸡、石歧黄鸡、瘦肉型北京鸭、大白、长白猪新品系、皮埃蒙特牛、萨福克羊、无角多赛特羊、中豌系列豌豆、“中苜一号”苜蓿、冷地型草坪草等畜禽牧草品种和饲料配方软件等。袁学志,男,省南部县人,1957年11月生,中共党员, 研究员。 1974年7月在生产队务农, 1976年12月在吉林、黑龙江、内蒙当兵,1984年7月西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毕业。1984年7月至1998年6月在农(牧渔)业部教育(宣教)司工作,任主任科员、副处长、处长,兼任全国农科教结合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其间:1984年10月至1986年1月在河北涿县中国农大农场青年干部基层锻炼,任副组长、组长;1996年3月至1997年12月在湖南省衡阳县挂职锻炼,任县委副书记并兼该县西渡镇党委第一书记。1998年7月至2000年1月任中央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副院长,主持日常工作。2000年2月至2002年11月,中国农业大学副校级。2002年12月至2007年8月,任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管理局副局长(副司级)、支部副书记。2007年8月起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北京分中心)党委书记、副所长(副主任)。长期从事农业教育与科技管理工作,截止到2011年,先后参加了17个课题研究,其中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八五”、“九五”规划国家级重点研究课题2个;中组部、农业部、原国家科委、人事部、教育部、广东省、院、湖南省农科院等课题12个;FAO课题3个。曾任2部著作和1本杂志的主编,3部著作的副主编,参加5部著作的编写,6部著作的编委与审稿。在公开刊物上发表文章60多篇。中国农业科技管理研究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中国农业技术推广协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农业部工程建设项目项目评估专家、第二届全国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评审委员会委员。文杰,男,1963年7月生,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专业博士,爱尔兰Cork大学博士后,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农业科学院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农业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农业部神农计划人才,《畜牧兽医学报》主编。研究领域包括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家禽育种与生产等。截止到2011年,参加国家攻关专题“饲料添加剂预混料配方的研究”,2篇研究论文分获“第二届全国畜牧兽医青年科技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评选一等奖和“首届全国青年畜牧科技人员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奖。主持的“八·五”国家科技攻关专题“0~2周龄雏鸡饲料配制技术及营养参数研究”,199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人)。“九五”期间,主持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黄羽矮脚肉鸡新品系选育”,完成了“鸡的饲养标准”(修订)、和“黄羽肉鸡质量分级”等工作。主持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课题“黄羽肉鸡育种和养殖关键技术研究”和国家“十·五”“863”课题“中国特色优质肉鸡新品系选育与开发”等课题。王加启,男,1967年6月生,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副所长,反刍动物营养研究室主任。农业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人事部百千万工程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待遇。截止到2011年,主持完成国家项目30余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际科学基金(IFS)项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项目、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和“十五”“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奶牛现代集约饲养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 等重大科研课题。担任“九五”和“十五”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畜禽规模化养殖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示范”首席专家。“十一五”期间承担主要课题有“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奶牛高效饲养关键技术研究及开发”,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牛奶安全优质生产与加工质量评价关键技术研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优质共轭亚油酸牛奶生产技术产业化示范”,农业部农业投入品监管项目“液态奶中复原乳监测”,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监测项目“防范疯牛病饲料例行监测”。畜牧学专家。男,1925年3月出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45年毕业日本北海道帝国大学农类预科,1948年毕业于日本京都大学农学部,获农学士学位。1948-1952年在该大学研究生院畜产学科攻读研究生,1952年回国。前后任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畜牧系一级技术员、饲料组组长,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副研、研究员。1980-2001先后兼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常务理事、动物营养学分会秘书长常务副会长、会长、名誉会长;现兼任中国农学会计算机农业应用分会顾问、中国自动化学会农业专家系统专业委员会顾问、中国饲料工业协会副会长等职。历任第七届、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农业部第一、二、三、五、六、七届畜牧组专家顾问及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第一届饲料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农业轻纺环保学部院士。翌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委员。截止到2011年,主持多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参与或主持国家畜牧、饲料科技规划的制定和论证,是动物营养学会的创立者之一。4项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奖,15项获得省级科学进步奖,出版专著28部,发表论文260余篇。他本人先后十多次获得北京市人民政府、中国饲料工业协会、中国农学会等表彰和奖励。1998年获中华农业科教基金杰出贡献奖。2001年主编完成的《中国饲料学》 ,获国家新闻出版署第十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成立于1979年,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我国第一批博士学位与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之一。作为全国规模最大、学科最全、研究实力最强的国家级农业科研机构,以其实验设备精良、国家级重点研究课题多、基础设施完善、课题经费充足、高水平的导师队伍及广泛的国际合作等优势,为研究生培养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力量和良好的学术氛围。1999年,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研究院“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先进集体”称号;在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评选中,我院连续三年榜上有名;在广东省管理科学院《2002中国研究生院评价》中,研究院以农学第一名跻身12所“中国一流研究生院”。研究院研究生教育有鲜明特色,依托于39个研究所(中心),22个国家和部门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农作物改良中心;3个国家级、24个部级质量监督检验检测中心;1个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1个国家农业图书馆(藏书世界排名第三),拥有全国最多的农业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和先进的信息处理设备及网络系统。截止到2010年,研究院在校研究生1000多人。有两院院士11人,研究员344人,副研究员1181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48人,硕士生导师1000余人。硕士学位授权专业37个,博士学位授权专业26个,涉及农学、工学、理学和管理学4个门类,16个一级学科。研究院已与世界上60多个国家的农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等地区(组织)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包括共同培养博士研究生。围绕院党组提出的“三个中心、一个基地”的战略部署要求,要对全院的教学资源、科技资源和智力智源重新进行整合,优化配置,将所有的教育资源统一起来,建立研究生教学和科研平台,实现研究院研究生教育的跨越式发展:2005年,博士授权专业要达到30个,研究生培养规模要实现在校生1500-2000人,到2010年在校研究生总数达到3000-4000人,努力把研究院建设成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培养和造就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的基地。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
仪器数量:57 浏览量:1081
机构属性:科研院所
机构地址:北京市北京市昌平区昌平区科技园永安路36号
简介: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是直属于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从事标准化研究的国家级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主要针对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全局性、战略性和综合性的标准化问题进行研究。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初名国家科委标准化综合研究所,始建于1963年。全院现有职工500余人,包括研究员30名、博士及博士后80名,主要开展标准化发展战略、基础理论、原理方法和标准体系研究。承担节能减排、质量管理、国际贸易便利化、视觉健康与安全防护、现代服务、公共安全、公共管理与政务信息化、信息分类编码、人类工效、食品感官分析等领域标准化研究及相关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承担相关领域的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工作。承担相关标准科学实验、测试等研发及科研成果的推广与应用工作。组织开展能效标识、顾客满意度测评工作,承担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研究及技术支持工作。负责标准文献资源建设与社会化服务工作,承担国家标准文献共享服务平台运行和标准化基础科学数据资源建设与应用工作。同时,我院的工作直接支撑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以及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相关管理职能,包括我国缺陷产品召回管理、国家标准技术审查、全国工业产品、食品生产许可证审查等。作为国家级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一直致力于积极参与并主导国际组织活动,维护国家利益,承担了国际地理标志网络组织(ORIGIN)副主席职务,承担了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技术委员会副主席、秘书等13个关键职务,主持制定ISO标准20项。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党组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党组的坚强领导下,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紧密围绕中心任务加强党建、廉政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实现常态化、规范化和制度化,采取灵活多样的学习教育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坚持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研讨和论文评选活动,连续九年获得中央国家机关文明单位和首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标准化战略、政策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研究;标准化理论、原理与方法研究;标准体系及制定规则研究;标准化效益、发展状况及评估指标体系研究;标准与知识产权研究;及研究;国际标准化发展及趋势研究;公共安全标准化研究;与城市导向标准化研究。术语学和术语标准化研究;人类工效学标准化研究;研究(包括现代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社会信用标准化研究;社会责任标准化研究;统计方法应用标准化研究;标准化实证经济学研究。节能标准化研究;能效标准化研究;节水标准化研究;废旧产品回收利用标准化研究;可再生能源标准化研究;环境管理标准化研究;标准化研究;环保产品标准化研究;能效标识研究与授权管理。数字化设计、制造、管理和集成标准化研究;电子商务、电子政务、行业/企业信息化标准化研究;信息分类编码、数据元和标准化研究;地理信息标准化研究;健康信息化标准化研究;高新技术研究质量管理标准化研究;消费品质量安全标准化研究;市场质量评价标准化研究;风险管理标准化研究;缺陷产品管理研究;研究;工业标准化研究。食品标准化研究;研究;生物技术标准化研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研究。全国标识制度研究。全球产品统一标识系统、与供应链管理及条码、射频等自动识别技术研究。1.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相关的活动,承担相关国际标准的研制工作以及相关技术支持和管理工作。2.建设国家标准文献信息服务网络。收集国内外标准信息资料,开展分析研究,开发标准信息资源,提供标准信息咨询服务。3.履行国家标准技术审查职责。开展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审查和备案;管理国家标准档案和数据库;开展国家标准宣贯和培训活动。4.承担部分国家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分技术委员会的秘书处工作。5.经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授权,承担全国审查办公室的有关工作。6.受委托,承担国家缺陷产品管理的日常工作。7.经国务院授权,管理全国工作,推进代码信息的应用。8. 经国务院授权,管理全国工作,推进的应用。9.开展节能、节水、环保产品认证和工作。标准院自1990年以来,相继承担了数十项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和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其中完成的“十五”(2000~2005年)中的三大课题《中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研究》、《国家技术标准体系建设研究》和《主要食品安全标准的基础研究及技术措施》对推进国家标准化工作起到重要支撑作用。该院的《国家术语、图形符号体系建设》项目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是至今为止,全国标准化方面科研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此外,该院还有许多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部门科技进步奖以及“八五”(1990~1995年)、“九五”(1995~2000年)重大科技成果奖,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为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科技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标准院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为指导,高举实施的旗帜,围绕建设完善国家标准体系和提高国家标准化水平两大主题,充分发挥研制国家标准的主力军作用,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国家队作用,提供标准化政策咨询的参谋部作用。坚持“科研为本,服务社会”的办院宗旨;坚持以人为本、自主创新、面向市场、走向国际的发展原则。在“十一五”期间,紧紧抓住实施《“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重大机遇,充分发挥该院科研、人才和管理三大优势,经过五年的努力,夯实该院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标准化理论与战略、基础标准化、社会公益标准化、高新技术与信息化标准化、资源与环境标准化、工业与消费品质量安全标准化、食品与和国际标准化八大标准化科研工作领域;建成为科研和社会提供服务的技术标准研究平台、信息服务平台、技术标准咨询服务平台、与认证平台、物流信息与电子商务平台、组织机构代码与电子政务平台;形成支撑中国标准化事业发展的标准化研究基地、标准化服务基地、标准化人才培养基地;努力实现标准化基础理论、技术标准实验验证能力、国际标准化活动能力三个方面的突破。把该院建成科研理念先进,研究领域全面,人才结构合理,内部管理规范,基本设施完善,实力大幅提高的国际先进的标准化科研机构,全面支撑和带动中国标准化事业的跨越式发展。中国标准化研究院院长兼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党委副书记,主持院行政全面工作,兼任院科技委主任。汉族,1957年3月出生,1982年1月参加工作,高级工程师,中共党员。中国标准化研究院院长,中标集团公司董事长。主编《国家标准发展年度报告》等专著,负责“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标准化”、“智能机械标准化”等课题研究,主持质量管理等重要国家标准的制定工作,参与能源标准化培训教材、环境管理标准化宣传教材的编写。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分管党委办公室、人力资源部、服务标准化研究所、标准评估部、联系中国技术情报监督协会。汉族,1984年8月参加工作,高级工程师,中共党员。组织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综合性、政策性文件的起草,参与组织标准化法律法规和政策的研究与制修订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副院长,兼任中国技术监督情报协会副会长、院科技委副主任、国际地理标志网络组织副主席,负责联合国贸易便利化与电子业务中心相关工作,分管财务部、人类工效实验室管理部、高新技术与信息标准化研究所。汉族,1961年10月出生,1987年9月参加工作,研究员,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副院长。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技术、管理专家,享受政府津贴待遇,“国家食品安全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多个技术委员会和分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和委员,国家残留监控专家委员会多届委员,中国-欧盟残留专家组成员,第三届、第四届《中国兽药典》委员会委员,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理事,北京分析测试协会副理事长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副院长,兼任院保密委员会主任、院信息化领导小组组长、院科技委副主任,分管办公室、综合服务中心、质量管理分院、公共安全标准化研究所。1963年1月出生,1984年7月参加工作,研究员,博士,中共党员。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获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博士后。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副院长,享受政府津贴待遇。担任全国消费品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多个技术委员会秘书长、副主任或委员,中国质量协会理事,全国用户委员会委员。近年负责完成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持或参与10余项国家“九五”、“十五”、“十一五”攻关课题,负责或参与20余项部委科研项目;负责或参与多项国家标准的研制;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科技论文80余篇,出版著作6部。研究成果获省部级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曾获得质检总局科技兴检先进个人等奖励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兼任全国节能减排标准化技术联盟秘书长、院科技委副主任,分管离退休人员管理办公室、国家标准馆、基础标准化研究所。1989年1月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获工学硕士学位。曾任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资源与环境分院常务副院长、中国标准化研究院首席研究员。现还任全国能源基础与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全国太阳能和氢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中国节能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常务理事等职。近年来主要从事能源、资源政策和标准化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完成多项国家“九五”、“十五”、“十一五”重大科研项目,负责组织或参加制定了GB/T15320—2000《节能产品的评价导则》等20余项节能方面的强制性和推荐性国家标准。作为技术负责人参加了我国节能产品认证、能效标识制度以及节能产品惠民政策的研究、建立和实施工作。主编《能效标识和标准 家用电器和照明产品指南》和《能效标识概论》等书籍。获得10余项国家质检总局科技兴检奖和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等奖项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副院长,分管标准化理论与战略研究所、国家质检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中国标准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筹建政府管理创新标准化研究中心。汉族, 1968年7月出生,1989年7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商业经济专业研究生毕业。先后在四川省德阳质监局、眉山质监局、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几何量计量站和质检总局质量管理司工作,长期从事标准化和质量管理。曾组织并参与国务院专项规划《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的编制和颁布实施;组织制定和实施《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负责全国重大设备监理的制度建设和组织实施;参与组织质量工作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研究与制修订工作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副院长,院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分管计划科研与国际合作部、食品与农业标准化研究所、工业产品质量标准研究所(质检总局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审查中心)。1982毕业于北京大学,同年参加工作,研究员,中共党员。任全国标准化原理与方法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图形符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ISO/TC145/SC1/WG5召集人。长期从事标准化原理与方法、标准化战略与政策以及公共信息导向系统标准化研究;作为负责人承担国家“十五”、“十一五”等多项科研项目与课题;主持建立了“指导标准制修订工作的基础性国家标准体系”“公共信息导向系统国家标准体系”;推动了相关标准在全国范围的广泛应用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分管纪检监察审计室、资源与环境分院。1963年10月出生,汉族,正编审(教授级高工),中共党员。1985年7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并参加工作,先后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系物理教研室、中国标准出版社第三编辑室、国家标准委服务业标准部(工业标准二部)、国家标准委服务业标准部(地方标准化管理部)工作。长期从事服务业标准化政策研究,负责涉及生产性服务业等部门、行业和领域的标准化管理以及涉及地方标准化、企业标准化管理等工作 。国际合作部致力于全面策划并拓展该院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业务,为国家标准委国际标准化工作提供重要支撑。通过推动各业务领域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开展双边合作,以及国际标准化政策、对策研究,国际专家咨询机制建设、国际标准化人才培养等工作,努力实现该院“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提出的国际标准化活动能力突破的目标。总体定位: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标准化理论与战略研究所成立于2003年6月,是中国标准化理论、战略和政策的重要研究机构。主要任务是为中国实施的有效性提供理论、方法和技术支撑,为中国建设提供相关保障。研究领域和内容:标准化理论与政策领域;国际标准化领域;公共安全标准化领域;标准化与知识产权领域;研究国家标准化的战略性问题,为国家制定标准化战略规划、实施措施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研究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标准化发展问题,为国家占领国际标准竞争的战略制高点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撑。基础标准化研究所致力于中国基础标准化的研究工作,涉及基础性、通用性、公益性等研究领域。基础所以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为引导,坚持面向企业与行业的标准化发展、面向地区与国家经济建设,开展多层次的标准研究和标准化服务。通过不断耕耘以及实质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基础所为提升中国基础标准化领域的标准水平以及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基础所目前主要在以下六个领域开展相关理论与政策研究、标准体系建设、标准研制、应用推广和标准化服务等工作:标准化原理与方法、术语与语言资源标准化、与城市导向标准化、人类工效学标准化、统计方法应用标准化、等。主要承担SAC/TC286全国标准化原理与方法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对口ISO/TMB相关导则、指南的国内工作),SAC/TC62全国术语与语言内容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对口ISO/TC37),SAC/TC59全国图形符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对口ISO/TC145图形符号的工作),SAC/TC7全国人类工效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对口ISO/TC159),SAC/TC21全国统计方法应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对口ISO/TC69),SAC/TC264全国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对口ISO/COPOLCO)等六个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秘书处工作。研究所的历史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前身为原中国标准化与信息分类编码研究所数据库研究室、信息分类编码研究室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研究室。2003年6月,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成立,上述三个研究室合并组成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信息化标准化研究所;2006年更名为高新技术与信息标准化研究所。近年来,围绕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尤其是国家信息化发展的需要,该所开展了大量以信息化标准化为核心的科研和标准制修订项目,有效促进了我国信息化中的“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安全保密和互联互通”。主要研究领域:;电子业务;信息分类编码;人口与健康信息化;地理信息;高新技术;标准实验室;主要负责中国节约能源、节约用水、可再生能源、环保产品、环境管理、以及废旧产品回收利用等领域的标准化研究与国家标准制、修订工作,承担我国能效标识制度授权机构以及相关领域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资源与环境标准化研究所为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提供了全方位的标准化支持,将继续为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主要研究领域和工作范围:节能标准化研究领域;能效标识工作领域;节水标准化研究领域;可再生能源标准化研究领域;环境管理标准化研究领域;环保产品标准化研究领域;标准化研究领域;废旧产品回收利用标准化研究领域。工业与消费品质量安全标准化研究所是标院2005年改革中新诞生的研究所。所内设5个重点研究领域、1个中心(中国标准化研究院顾客满意度测评中心)和1个TC秘书处(SAC/TC151对口ISO/)。研究所的科研课题紧紧围绕总局、标准委以及其它政府管理及市场的需要,重点在质量管理标准化、工业与风险管理标准化、市场质量评价、质量信用、消费品质量安全管理等领域开展科研和标准化工作,先后完成或承担了国家“九五”、“十五”和“十一五”国家重要科研课题,为政府监管部门提供技术支撑,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为了更好地提供技术支撑和技术服务,积极拓展研究领域和建设技术平台,正在筹建“质量感知与行为分析实验室”、正在组建“全国风险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企业质量信用标准化分技术委员会”和“消费品质量安全标准化技术委会”,相信这些技术平台的建设对于提高我所的科研能力和技术手段奠定坚实基础。发展目标:在“十一五”期间,该所的研究领域发展目标是质量管理标准化研究和工业与风险管理标准化研究两个领域达到国内权威、国际知名的水平;在企业质量信用和消费品质量安全标准化、质量评价等领域科研和标准化方面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主要研究领域:质量管理、风险管理、质量评价、质量信用、消费品等。科研队伍:研究所现有人员48人,其中正式在编研究人员12人,聘用研究人员6人,测评中心聘用专职测评员30人。研究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的8人,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14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6人。主要研究领域和工作范围:食品质量安全标准化研究。主要包括食品标准化理论与标准体系建设、食品基础标准与国际标准化、食品安全控制与管理标准化、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政策及监督管理制度等研究。食品安全与应急标准化研究。主要包括与预警技术标准化、食品安全应急标准化、食品溯源与召回技术标准化等研究。食品感官分析标准化研究。主要包括食品感官分析基础理论和方法、食品感官分析信息化与智能化、食品等研究。研究。主要包括农业基础与控制与管理标准化、农产品质量分级标准化等研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标准化研究。主要包括与标准体系、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信息技术与知识产权保护等研究。承担全国食品安全管理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全国食品安全应急标准化工作组秘书处、全国质检系统食品法典(CAC)研究工作组秘书处、全国食品感官分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等工作。承担国际标准化组织食品技术委员会(ISO/TC34)及其感官分析分技术委员分会(ISO/TC34/SC12)国内技术单位秘书处等工作。承担“食品安全快速预警与”和“食品生产加工环节数据系统”建立与维护工作,筹建“食品安全与信息数据中心”。建立与维护“食品与农业标准数据库”,开展食品与咨询与培训。筹建“中国标准化研究院食品感官分析实验室”,开展食品感官分析实验室对外技术服务。承担国际地理标志网络组织()中国代表处工作,开展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信息及标准化对外技术服务。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家标准技术审查部履行国家标准审查职责,负责国家标准发布前的最终技术审查;对标准编制工作质量进行评价。负责全国各行业标准、各地方工作;管理国家标准档案;并为上级主管部门提供相关技术支撑。国家标准技术审查部在履行政府职责的同时融管理与科研于一体,开展标准化应用性领域的科学研究,致力于提高国家标准质量水平并促进国家标准的协调一致,服务政府,服务行业,服务地方。国家标准技术审查部位于国家标准制修订工作的前沿,与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和全国各标准化专业技术单位有着广泛、密切的联系。国家标准技术审查部自1988年成立以来,已审查国家标准22000余项;备案行业标准35000余项;备案地方标准11000余项;管理国家标准档案27000余项;相关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并圆满完成了交予的大量技术性、管理性工作。国家标准技术审查部下设三个业务室和一个综合室,分别负责农业与食品标准、服务业标准、工业标准等国家标准审查和行业标准备案、地方标准备案工作,标准档案管理,数据库建设、技术支持等。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审查中心是根据原决定,于1999年底成立,是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办公室(以下简称全国许可证办公室)下设的独立运行的办事机构,业务工作受全国许可证办公室领导,承担全国许可证办公室委托的审查工作及相关业务工作。制度是为了保证直接关系公共安全、人体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工业产品质量安全,贯彻,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协调发展而实施的一项行政许可项目。工作范围:(1)研究起草生产许可证工作有关文件;(2)协助全国许可证办公室制定产品实施细则;(3)审核、汇总各产品审查部、省级许可证办公室报送的申报材料;(4)打印和寄送生产许可证证书;(5)负责组织实施对企业审查工作的抽查;(6)负责审查员的培训、考试、注册、期满换证和晋级,审查员教师的培训、考试、注册、期满换证等日常工作;(7)管理工作资料和档案;(8)协助全国许可证办公室开展生产许可证信息管理体系建设;(9)完成全国许可证办公室交办的其他事项。国家质检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是经批准成立的工作机构,在业务上接受的指导和委托,负责组织实施缺陷产品召回的日常管理工作。管理中心下设、汽车召回管理部、信息管理部、一般管理部和研发部主要职能和工作范围:建立信息系统,维护网站,设立热线电话,接受,提供咨询服务;收集、整理信息,建立早期预警报告系统;建立技术专家和产品检测机构数据库,监督、管理产品检测与实验机构;组织技术专家或组建专家委员会进行缺陷调查和认定;开展召回效果评估;开展产品安全法规的宣传和培训;加强与缺陷产品召回相关方的协调与沟通;开展有关产品安全的政策、法规、标准、技术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承担国家质检总局交办的其它工作。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于1988年经国务院同意成立,是统一组织、协调、管理全国的物品编码与自动识别标识工作的专门机构,隶属于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1991年4月代表中国加入(,原名EANInternational),致力于推广全球通用的、开放的、跨行业的供应链管理标准——GS1全球统一标识系统。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密切跟踪国际技术发展动态,在研究国内外物品编码与标识技术的基础上,建立和健全了我国的物品编码与标识体系,开拓了(EPC)、(GDS)、产品质量追溯、电子商务、等新的研究领域,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与此同时,积极探索、自主创新,取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物品编码与自动识别技术的发展。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在全国设有46个分支机构,形成了以完善我国物品编码与标识体系为核心、覆盖全国的集编码管理、技术研发、标准制订、应用推广以及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工作体系,为社会提供标准化解决方案和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国家标准馆目前的研究领域涉及标准信息服务理论与实践、标准信息管理理论与实践、情报研究、加工技术研究、标准文献加工规范研究、标准文献内容揭示研究以及系统开发与研究这7个研究领域。国家标准馆现承担的项目主要有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标准文献网络建设”,国家质检总局自筹经费项目“美国太阳能标准信息资源指南”,以及国家质检总局自筹经费项目“美国信息动态跟踪与分析研究”,以及中央基本科研业务费支持项目“标准文献信息共享机制及相关研究”等项目。中标认证中心(原)于1998年10月成立,隶属于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是中国开展节能、节水和环保产品认证工作的重要认证机构。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组织和指导下,在国家质检总局的领导下,该中心根据国家节能、节水和环保工作的部署,以建设、落实国家节能减排举措为目标,以推动国家乃至全球可持续发展为己任,依托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强大的技术与科研实力,开展节能、节水、环保领域的政策研究、咨询及产品标准的制定,全面组织、管理和实施国家节能、节水、环保产品认证工作,已发展成为国家能源、资源、环保领域重要的的科研机构和政策研究、机构。中心还全面承担世界范围内的全球高效照明产品认证(ELI)业务,并受联合国环境计划署()和联合国亚太经社会(UNESCAP)的委托,组建了联合国亚太和生产技术支持中心,成为联合国科研基地。中心积极参与相关国际活动,作为APEC与节能专家组主席单位,加大了中国在各经济体之间及世界范围内能源效率与节能方面的参与力度。中心已经与美国国家环保局、澳大利亚温室气体办公室签署了协调互认谅解备忘录,代表国家积极参与国际间相关领域的合作,国内外影响与日俱增。全国组织机构代码管理中心是经中央编办批准成立,负责管理全国工作的职能机构。中心的主要任务是:统一组织、协调和管理全国组织机构代码工作,负责全国组织机构代码相关标准的修订;负责全国海量级数据库的建立和开发;负责全国大型数据信息管理系统的维护和应用;负责全国代码技术的开发和对全国代码业务的培训工作;负责对各省、市的代码数据实行监督和管理。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
仪器数量:12 浏览量:1335
机构属性:高等院校
机构地址:北京市北京市房山区房山区长阳镇稻田南里5号
简介:北京农业职业学院是经批准、国家备案的全日制公立,学校是国家示范性,全国文明单位和北京市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学院溯源于1958年建校的;2001年6月,北京市农业学校和北京市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合并组建北京农业职业学院;2008年7月,被确定为第三批建设单位。截至2015年12月,学院占地81.22公顷,建筑面积36.09万平米,实训场所面积建筑面积62972.92平方米 ,有校内实训室177个,资产总值1. 81亿元;设9个教学系部及机电工程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开设普通高职专业36个;有专任教师404人,全日制在校生5000余人。1958年,创建。1960年初,由茶淀(现属界内)迁入北京市。1994年,成为北京市首批被国家教委确定为国家级重点中专。1999年,正式并入1984年,北京市农业管理干部学院成立。1997年,被市教委评为北京市高等学校示范校。2001年6月,北京市农业学校和北京市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合并组建北京农业职业学院。2002年4月,北京农业职业学院正式挂牌。2003年5月,合并原北京市城乡建设学校。2004年12月,整建制合并原北京市城乡建设学校及原北京市八一农业机械化学校,成立北苑分院、清河分院,形成“一院四区”办学格局。2005年10月,学院被评为“全国文明单位”。2006年3月,被市教委等部门联合授予“北京市职业教育先进单位”2008年7月,被确定为第三批建设单位。根据2016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学院园艺、畜牧兽医、食品与生物工程等9个教学系部以及机电工程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开办36个高职专业。截至2015年12月,学院有专任教师404人,其中北京市优秀教师2人、北京市教学名师9人、北京市专业创新团队5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4个、北京市职教名师2人、北京市专业带头人3人、北京市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5人。白兆秀、罗红霞、李玉冰、张孝和、肖海峻、侯引绪、赵晨霞等徐英岚、赵晨霞杨胜敏、李志根据2016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学院有2个国家实训基地,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重点建设专业3个,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建设专业2个,教育部“高校高职高专专业教育教学改革”试点专业1个,农业部能力体系建设试点专业1个,北京市重点建设专业3个,北京市骨干特色专业1门;北京市精品课程1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北京市示范基地2个。园艺技术、畜牧兽医、绿色食品生产与检验绿色食品生产与检验、农业经济管理(休闲与创意农业经营方向)畜牧兽医园艺技术园艺技术、园林技术专业、市场营销畜牧兽医市场营销园艺技术专业实训基地、牧兽医专业实训基地园艺技术专业实训基地、绿色食品生产与检验专业实训基地果树栽培、养禽与禽病防治、宠物疾病诊治动物、果蔬贮运与加工、乳制品加工技术、农产品有害物质检测、花卉生产技术、插花艺术、果树栽培、农产品营销理论与实务、节水灌溉技术果蔬贮运与加工、动物疾病诊疗技术据2015年1月学校官网显示,学院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和北京市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北京新型农民培养先进单位、社会力量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进单位等称号。2014年,学校先后与黄金海岸职业技术学院、国立农大、贝辛斯托克技术学院、国立农大、滨海国立农大等6所国外职业教育院校签订了交流协议;学院与开展合作办学,与等国的16所职业院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际交流关系;与合作院校举办会计、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等高职合作办学项目。2014年,学校与北京海联力通经贸有限公司合作举办了“海联力通大众定向班”,与北京首农畜牧发展有限公司合作举办了“奶牛养殖人才定向培养班”。2013年,学院与278个企业签订了学生校外实习合作协议,与等京郊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区域开展科研与三农服务全方位共建合作,签约共建合作协议。根据2016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学院北京市技术创新团队1个,校级研究所2个。园艺技术专业教师团队动物胚胎移植应用技术中心、生物防治研究所2012年12月,园艺系赵晨霞教授的“一种糯玉米饼及其加工方法”荣获国家发明专利。2013年4月3日,学校两项北京市教委科技面上项目-马长路副教授主持的《桃酒酿造关键技术研究》(和刘超老师主持的《调味面制品中甜蜜素测定方法的研究》获得结题验收。2014年5月,由迟全勃副教授、邓志峰研究员主持的北京市农业科技项目《林地食用菌品种筛选及关键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通过验收。2015年5月,由教师孙玉清、句荣辉分别主持的北京市教委科技计划面上项目《风味纯天然紫甘薯粉加工工艺研究》(和《油炸食品中丙烯酰胺ELISA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获得结题验收。截至2014年7月,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图书馆有纸质中文期刊400余种,馆藏纸质图书40万余册,过刊合订本近7000余册,650种。《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创刊于1987年,2013年荣膺“高职成高学报核心期刊”称号,有都市型现代农业、技术研究与应用、农村经济发展研究、城镇建设与新农村建设、职业教育与培训、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等栏目。立德、修业、求知、笃行释义:立德:提高自身修养和道德品质;修业:指研读书籍,引申为修营功业;求知:探求知识;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院徽是展翅飞翔的大鹏造型,表达教育的基本属性,大鹏拥抱长空,反映出学院努力拼搏、搏击长空的精神风貌。左右张开的翅膀代表学院“一体两翼”的战略思想。麦穗造型代表农业,蓝绿两色寓意生态、环保、和谐、生生不息。大鹏和麦穗有机结合,巧妙而生动,既表达出农业职业教育的诉求,又暗示出学院“以人为本,科学发展”以及“争创一流”的现代职业学院的理念和目标。盾牌造型寓意学院是绿色农业的守护者,学院致力于培养守护“现代农业和生态文明”的尖兵,同时彰显学院坚持致胜的办学理念,稳健的发展目标,严谨的治学精神,扎实的工作作风。“1958”代表学院的历史,校训用隶书表现,寓意中规中矩和中华传统农业文明。整体造型稳重中蕴藏着勃勃生机,色彩鲜明、醒目、协调、大气。北京农业职业学院院旗长2.83米,宽1.83米,旗面为绿色,以旗杆在左为正面,学院名称为白色,位于旗面正中偏上。2015年,学校组织了大学生创新行动计划,实施48项大学生科技项目引导学生众创行动,举办了学生职业技能竞赛月等活动。
北京亚东生物制药有限公司
仪器数量:12 浏览量:1122
机构属性:其他
机构地址:北京市北京市昌平区昌平科技园富康路16号
简介:北京亚东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系在北京昌平科技园区兴建的一座集科、工、贸于一体的现代化制药企业。公司自1991年创建以来,凭着卓越的技术、不断创新的精神及雄厚的资金力量,迅速发展扩大。拥有国内先进制药生产设备,现有滴丸剂、、片剂、散剂、、颗粒剂、丸剂、口服液等剂型,并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年处理中药材5000吨的中药提取车间及配套的生产设备。公司以科研生产生物制品、中成药为主,全厂已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认证中心组织的。企业始终坚持“质量为本、诚信经营”的理念。“安全、质量、利润、效率”是其不懈的最求。公司在近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与此同时,公司为了进一步提高自身水平并争取与国内外质量标准接轨,自1999年便开始按GMP要求进行改建,在建设的同时,公司还陆续招聘了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经过专业技术培训,逐步上岗。为了能使公司的管理符合GMP要求,公司还集中力量,制定和编制了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各种标准操作规程。同时公司还组织技术力量和加大资金投入,通过聘请专家讲座等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对全体员工进行GMP培训,普及了GMP知识的教育,对洁净室操作人员还重点进行了岗位操作培训。通过培训,提高了公司全体员工的素质及对GMP的认识,为GMP实施奠定了基础。并于2002年6月和2004年6月两次通过六个剂型的公司根据实际情况,并结合自身生产、发展需要,建立了完整的、有效的管理机构,并配备了相关专业的技术人员,满足了生产、技术发展与的需要。公司现有员工600余名,由一大批教授,高级职称人员组成,各级层人员。公司坚持严把质量关,坚持从源头开始的原则,“药材好,药才好”。作为以中成药为主的企业,该公司在药材采购方面,就严格坚守求质的原则,对购进的中药材逐一进行控制,每一味药材都经过质检科专业人员的严格检验,此外,公司聘请了国内知名的中药材鉴定专家,对部分没有收录的地方药材等的质量进行把关,达到标准的方可进入生产环节。这一点为保证成药的质量奠定了基础。扎扎实实的做好每一步。药品的生产是人为活动,人的态度和意识决定了产品的质量,决定了公司的生死存亡,正是亚东拥有一大批高素质的技术人才,使企业产品质量有了保证、使企业得以生存,快速的向前发展。北京亚东生物制药位于北京市昌平区科技园区振兴路8号。生产地址包括北京市昌平区科技园区振兴路8号和北京市昌平区科技园区富康路16号,厂址地处该区主导风向的上风向,地势平坦,交通便利。附近无烟尘、噪音污染源,卫生状况良好,水质符合国家医药用水标准。厂区占地面积20000平方米。厂房采光通风良好,距厂外城市道路大于70米,并且有较宽的绿化带相隔。厂区占地2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0000平方米,厂区内道路平整、畅通,环形布置,有利于安全生产和消防,路面为混凝土结构,不起灰,无积水,人行和货运分流,减少了对生产车间的干扰。其余空地均种有草坪及部分不产生花絮、花粉的。现在绿化系数为30%。厂区内无杂草、无垃圾、积土,无蚊蝇孳生地。公司净化车间级别为10万级,生产车间有满足工艺要求的设备、设施和空调净化系统,空调系统采用初、中、高效三级过滤,保证了制剂生产所需的环境。工艺流程布局合理,人流、物流通道分开,原辅料和成品的出入均分别设置。所有出入口门均能自动密封。所有门窗全部采用双层玻璃并严实密封,车间内部为,与墙壁连接处及所有墙角处均作成圆弧状,同时地面刷了防水,这样既便于清洁,又防止产尘,保证了药品生产的安全、卫生。同时制定了详细的环境卫生规程、工艺卫生规程、个人卫生规程等,使员工清洁时有章可循,保证了生产的有序、安全、卫生。电气照明、动力配线及各类管道均置于技术夹层内,与机器连接的各种管路全部采用314L不锈钢或ABS工程塑料。厂房内照明亮度在300靳克斯以上。所有工艺设备均按GMP要求购买和安装,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与药物直接接触的各类贮槽、容器、输送泵及物料管道的材质均采用优质低碳不锈钢(314)并经抛光和钝化处理。制水采用符合饮用水标准的自来水为水源,经过石英沙、活性碳、等,并经过,以使之达到()标准。所有生产检验的仪器、仪表、量器、衡器,全部经昌平计量监督局校正,并贴有校正合格标签。所有设备都制订有标准操作规程和维修、保养规程,操作人员和保全保养人员均严格按照该规程作业,操作和维修保养均予有记录,并入档保存。公司制订了详尽的物料管理制度,并组织了所有相关人员的培训。基于此,可以改进并提高仓储管理的水平和质量。公司全部物料均由供应部负责选厂、采购,仓储部负责保管、发放,质量部负责质量把关。为杜绝不合格物料流入公司及生产部门,公司建立良好的质量控制程序,并制订了完善的质量标准、检验、复验规程及质量管理程序。确保检验人员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原料库和成品库分别设有待检区(挂黄色的待验牌),合格区(挂绿色的合格牌),不合格区(挂红色的不合格牌)和单独可以上锁的专用存放间。分别存放不同状态下的货物。特殊包装材料(说明书、标签、印字铝箔等),有专库(柜)、专人、上锁保管。公司制定有不同生产区域及厂区环境的卫生管理规程,并配备了适当的清洁工人负责厂区环境及车间的清洁卫生工作。厂区环境、生产车间、设备、管道、容器等均保持清洁卫生,符合规定要求。洁净厂房、设备、设施、工器具均制订有清洁及消毒管理规程、人员进入洁净区管理规程。在岗生产工人制定有个人卫生管理规程,生产区不存放非生产用品,不带入生活用品和私人杂物。厂区禁止吸烟。按不同生产区域的洁净要求,穿戴不同等级的工作服和劳保用品,并建立了相应的管理制度。洁净区内的洁净工作服有专人清洗。不同洁净级别的工作服用不同的洗衣机分别清洁。公司每年组织全体员工进行一次体检,并建立相应的职工健康档案。文件管理规范:根据GMP要求,并结合本厂生产、质量、检验等实际情况。公司组织有关生产、技术、质量、设备等部门人员制定了一系列详尽的生产管理、、设备管理、仓储管理等文件,采用较先进的办公系统文件,在生产及日常管理中运用、实施,使所编制的文件具有完整性、系统性、实践性、可操作性。所有生产岗位均制订有岗位标准操作规程,同时公司还根据实践经验和科学理论对每个品种都制定出符合GMP要求的完整的产品。操作人员必须按工艺规程进行操作,不允许擅自改变。生产结束后及时清场,并认真填写清场记录,然后由QA检查员进行检查,合格后发放清场合格证,以保证下次生产有达标的生产现场。对生产过程进行监控,选购的必须经质量部实验室分析检验合格后,才能投入使用。对影响药品质量的关键工序设立工序控制点进行监控,由岗位操作员自检和质量控制人员抽检相结合,保证不合格的半成品不流入下工序,不合格的成品不出厂。有严格的生产工艺规程及质量标准,并有质控部门按监控程序负责日常监控,力求用水达到工艺卫生要求。盛放原辅料、半成品的容器有编号和明确的物料状态标识,标明内容物的名称、批次或识别代号。生产记录详细真实,生产每批药品均有能反映、追踪生产各个环节的完整的。操作人员按规定及时和准确地填写原始记录,批生产记录按规定由车间技术人员负责收集整理并交质量部归档保存。公司设有独立的质量部,隶属厂长直接领导,负责药品生产全过程的质量监督。同时负责及成品的检验、生产全过程的质量监督和控制。保证不合格原辅料不投产,不合格的半成品不流入下道工序,不合格的成品不出厂。质检部门主要由设在综合厂房内的中心化验室组成,工作面积为350平方米,根据需要,配备了与生产能力相适应的检测仪器和设备,满足和保证了对产品和原辅材料的和的精度和准确性。公司所有品种的原辅材料、包装材料、中间体、成品的质量标准及检验操作规程均由质量部提供。各种分析仪器均编制了标准操作规程。检验原始记录及分析报告的填写也均有管理规程规定。、检定菌等均按规定制订了管理制度,并配有专人负责管理。质量控制部下设有留样观察室,并建立了相应的留样观察制度,留样观察室内配备了必要的设施,并派专人负责定期观察并作好记录。为了及时追回已销售的有质量问题的产品,公司制订了详细的规程,同时,仓储管理人员对每批出库产品均建立详细的销售记录,根据销售记录,可以追查到每批药品的售出情况。对于产品,公司制订了详细的退货回收的管理规程,根据需要,可及时收回已发药品。公司建立完善的药品投诉及不良反映报告制度,并有专人负责,主要负责处理接待、报告等有关事宜。并有详细文件加以规定。产品回收决定由质量部下达,仓储部门负责执行并记录。对于因质量原因退货的产品,需要销毁的由质量部门监督执行。“为社会提供优质产品、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为国家创造财富、增强综合实力,教育培养人才、提高民族素质”是亚东人永远不变的使命。
北京盈科瑞药物安全有效性研究有限公司
仪器数量:13 浏览量:1527
机构属性:其他
机构地址:北京市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镇中关村生命科学园生命园路8号院一区15号楼5层
简介:

北京盈科瑞药物安全有效性研究有限公司拥有专业化的团队,专业背景涵盖药理学、分子药理学、毒理学和动物医学等领域,设置了药效室、毒理室、药代室、病理室和动物房(大鼠、小鼠、豚鼠、家兔)等,建立了肿瘤、皮肤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和免疫系统疾病等的成熟动物模型;还搭建了心脑血管系统、肺部给药、眼部给药和经皮给药的四大特色平台,分别进行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塞、脑栓塞等的药效学研究;药品气雾生成评价、吸入制剂肺部组织分布研究、肺部粘膜刺激性过敏性研究、吸入局部及系统药代动力学研究、吸入制剂安全性研究以及特定的有效性评价;眼部给药或植入设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建立抗炎、镇痛、肿瘤等模型,开展经皮给药制剂皮肤刺激过敏性、药效和药代、靶向研究试验。 

北京盈科瑞药物安全有效性研究有限公司不仅可以完善自身的业务链条,为自研及承接项目提供药效、毒理方面研究,加速药物研究进度;还可以提供外包技术服务,不断扩宽整体业务范围和市场,持续、高效地为客户提供高科技含量、市场前景广阔的新药及技术服务。

国家能源集团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院
仪器数量:17 浏览量:1437
机构属性:央国企
机构地址:北京市北京市昌平区未来科学城滨河大道9号院
简介: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院(以下简称“低碳院”)是国家能源集团的直属研发机构,肩负着“出机制、出人才、出成果”的重要使命。现有员工500余人,50%科研人员具有博士学位,海外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占比超过10%。低碳院拥有煤炭开采水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能源煤炭清洁转换利用技术研发中心、北京市纳米结构薄膜太阳能电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重点科研平台。 作为国家引才引智示范基地,低碳院面向国家“双碳”战略目标,依托所属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研发平台,多次承担国家重点项目课题,发布国家和行业技术标准,荣获国家级科技奖励,是中央企业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的国家队、主力军。紧紧围绕国家能源集团产业绿色低碳转型需求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以重大工程建设和技术升级为依托,通过核心技术自主研发和应用技术集成创新,在氢能、环保、新型储能、先进材料、现代煤化工等领域实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取得了一批标志性科技成果,为国家能源集团建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自成立以来,累计承担国家项目53项,立项和发布国家、行业、团体技术标准56项,申请专利2500余件,授权专利1000余件,16项原创技术经成果鉴定/评价达到国际一流水平;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和行业协会奖励53项;SCI、EI收录高质量论文330余篇,其中在《科学》《焦耳》以及《自然》《科学》子刊等多个顶级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拥有30余项煤炭开采、煤基材料、煤化工、环保、CCUS、氢能、储能等领域技术成果。
国网智能电网研究院有限公司
仪器数量:43 浏览量:1228
机构属性:央国企
机构地址:北京市北京市昌平区未来科学城滨河大道18号
简介:国网智能电网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智研院”),是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直属科研单位,2013年正式成立,2016年2月更名为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2017年10月改制为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有限公司,2021年12月更名为国网智能电网研究院有限公司。 智研院定位于国家电网公司前沿技术创新中心和先进装备研发中心,重点开展新型电力系统基础性、战略性、前沿性技术研究,努力打造高端研发实验、高端人才集聚、高端协同创新、高端知识产权、高端国际合作五个平台。 智研院共设置6个职能部门、2个业务支撑部门,7个研究所,1个海外柔直工程中心,欧洲研究院。截至2023年10月底,共有全口径员工800余人,平均年龄36岁,职工中硕士及以上占比92%。自主培养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德国国家工程院院士1人,引进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拥有中国电科院院士1人,中央直接联系高级专家1人,政府特殊津贴专家6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2人,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专家2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专家2人,国网公司首席专家1人。2018年获国家科技部“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建设高压直流输电技术与装备国家创新团队,2019年获国资委“中央企业优秀科技创新团队”,2021年获得“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2023年获评国务院国资委“科改示范企业”标杆。   智研院构建了“先进电网系统技术、先进直流输电技术、先进交流输电技术、先进电工材料技术、先进电力传感技术、先进智能计算技术、先进数字网络技术”等7大科研主攻方向。拥有先进输电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等6个国家级实验室,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6个公司级实验室,重大仪器设备200余台(套)。建院以来,累计获得各类科技奖励290项,其中国家级科技奖8项。 展望未来,智研院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导,紧扣国家电网公司“一体四翼”发展布局,坚持原创首创独创,推进自主自立自强,全力推进核心技术攻关,持续深化科研机制改革,稳步提升经营管理质效,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加快建设能源电力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推进国家电网公司“一体四翼”高质量发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国际领先的能源互联网企业提供坚强科技支撑,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
仪器数量:39 浏览量:1290
机构属性:央国企
机构地址:北京市北京市昌平区未来科学城华能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实验楼A楼
简介:清能院2010年建院,是华能集团公司直属的清洁能源技术研发机构,其中华能集团公司控股90%,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占股10%。清能院主要从事煤基清洁发电和转化、可再生能源发电、污染物及温室气体减排等领域的技术研发、技术转让、技术服务、关键设备研制和工程实施。    清能院重点研发方向涵盖近零排放燃煤发电、煤气化及煤基清洁转化、CO2捕集利用和封存、大型循环流化床锅炉、低质煤高效利用、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海洋能发电、生物质能发电、发电新材料、能源系统设计优化、页岩气和煤层气开发等技术领域。    截至2015年底,清能院在研国家级科研项目20余项,华能集团公司科研项目20余项,已拥有授权专利292件,发表论文10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3项,资产总额5.29亿元,人均科研成果处于国内同类研究院所的先进行列。    建院以来,清能院按照华能集团公司要求,组织成立“三色帆”爱心社,积极开展帮扶助学、扶助孤幼的志愿活动,被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命名为“首都学雷锋志愿站”, 践行志愿服务精神,展现了华能职工精神风貌,履行了作为国有企业应有的社会责任。    清能院始终秉承华能“三色”理念,着力打造“创新创业,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积极塑造创新文化,坚持自主研发创新、企业管理创新,加速推进清洁能源发电前沿技术的研发和示范,致力于以科技引领带动产业结构升级与优化,加快建设世界一流清洁能源技术研发机构的步伐,为中国华能集团乃至中国电力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清能院拥有一批长期从事清洁能源发电技术研发和示范的科研团队,截至2015年底,拥有国务院特殊政府津贴专家7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科技北京百名科技领军人才”1人。  清能院拥有一流的科研平台,是“国家能源煤清洁低碳发电技术研发(实验)中心”、“国家能源水能高效利用与大坝安全技术研发(实验)中心”、“煤基清洁能源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中美清洁能源联合研究中心”的重要依托单位;建成了“温室气体减排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和“北京市低质清洁高效利用技术研发中心”。清能院积极参与国家产业联盟的创建,参与了“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及“国家700℃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技术创新联盟”两个国家级创新战略联盟的创立,并成为联盟核心成员。    清能院瞄准清洁能源领域的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加强关键技术研发和示范,建成多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清洁能源技术的示范工程。在清洁煤发电技术方面,开发出我国首台2000吨/天级两段式干煤粉加压气化炉并应用于我国首座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示范电站;在太阳能热发电方面,建成我国首座热功率1.5兆瓦涅尔式太阳能热发电实验示范装置;在CO2捕集技术方面,2008年建成我国首套燃煤电厂CO2捕集试验示范装置,2009年建成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燃煤电厂CO2捕集工程,2013年建成我国第一套应用于天然气联合循环烟气中CO2捕集的中试装置;在燃煤电厂汞检测与污染控制方面,建成我国首套全流量烟气汞污染控制系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清能院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与技术服务,先后同美洲、欧洲、大洋洲、亚洲等四大洲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相关组织或机构建立起了密切的科技交流与合作关系,在“中美清洁能源研究中心”、“中欧CCUS技术合作”、“中澳洁净煤工作组”和“中意CCS技术合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清能院的煤气化、CO2捕集和循环流化床锅炉等核心技术已出口美国、欧洲和亚洲等国家和地区,在国际清洁能源技术领域树立了良好形象。